说到快递,大多数人应该首先想到顺丰,京东或四通亿达(圆通,中通,申通,白石汇通,云达),他们不会想到送货上门,送货上门就像是人们的印象。肯德基指定的快递可能是由于广告效应。很多人误解了送货上门的业务方面。事实上,它不仅仅像送食物一样简单。事实上,送货上门是第一家开放国内快递市场的公司。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ZJS总资产已达2亿元,员工8000人,汽车1500辆,年货物周转量达到3200万辆,入选“2003年中国成长型企业100强”。排名第4。此外,到2007年,ZJS的销量已突破13亿,近1万名员工,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成为当时的快递老板。
然而,送货上门的好心情不长。面对SF崛起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ZJS让公司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
宅急送的“三驾马车”
如今,虽然在快速的河流和湖泊上很少见到快递,但它并没有出来。即使是现在,仍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是网络优势和路网优势。根据ZJS的官方网站,我们可以知道有32个直属分支机构,4,374个网点,100%覆盖省会城市,98%的地级市,85%的县级市和乡镇覆盖。 50%。从网点数量和覆盖范围来看,ZJS的网络布局比较全面。因此,可用于送货上门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大。可以说它创造了一个仅次于EMS的快递网络。
从送货上门官方网站了解到,ZJS在全国共发送304个自建平台,包括35个运营中心,269个配电站,总配置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全省共有119辆干线公交车,427辆公交线路和1,337辆公交车票。有33个航空港,同时与国航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拥有700条航线。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送货上门网布局的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区域发展的交通瓶颈,从而促进了送货上门的区域发展。此外,送货上门网络和道路网络的组合显示出1 + 1> 2的效果,这不仅丰富了送货上门发送的物流数据,而且还不断优化了网络和道路网络的布局。实际使用。
二是完善完善的物流跟踪系统。 2010年,ZJS推出了“帆风帆计划”,与IBM和UFIDA共同创建了一个新的IT平台,并采用了“管理咨询外包+ IT研发外包”的“并行合作模式”。同时,ZJS建立了“三”,“一”的建设目标,建立了支持业务的核心系统,建立了一个改善管理的信息平台,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团队来支持发展。该物流跟踪系统的建设使ZJS的运营信息化,不仅促进了业务的管理,而且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2013年,ZJS成功推出了新的仓储系统。从一开始,整个条形码管理演变为简化的操作,并且在仓储操作中实现了RF手持设备的操作。它的仓库集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还完善了全球定位系统和货物跟踪系统,使整个物流跟踪系统相对简单,准确,实用。通过这个完善的物流跟踪系统,ZJS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个性化的仓储解决方案,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包装分拣等服务,直接降低用户的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的服务质量。满足。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ZJS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两个方面。送货上门—排序—仓储—交货—售后服务,这个完整的流程采用了更先进的系统管理,如最先进的MIS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客户资源定位和客户在线查询系统等。这种组合使得ZJS业务系统系统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从提货到提货的货物提取过程的效率,降低其运作成本。
此外,各分公司和送货上门系统总部在服务期间使用硬件加密设备,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与一些用户和合作网络公司的信息系统的连接。技术手段。 ZJS的现代信息技术反映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应用可为ZJS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而言之,ZJS在成立后的几年里可以发展壮大,必须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尽管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它还没有成为这个行业的常青树。
宅急送从快递第一梯队沦为第二梯队
送货上门由陈平和他的兄弟们创建。可以说,这是一个家族企业,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都有裙带关系,因此管理层更加混乱。此外,业务发展方向存在争议,导致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差异增大,高层次的冲击对送货上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不仅使其错过了黄金电子商务发展。在此期间,一些管理人员也失踪了。从那时起,送货上门从第一梯队的私人快递到第二梯队。
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家族企业的批评。
一,定位问题:业务和模式的模糊性。众所周知,送货上门始于B2B。主要业务是一般货物运输,这种业务服务目标是企业,但有必要知道企业用户贷款期限长,利润低。因此,送货上门将发送给企业。有很多变化。
据有关报道,ZJS从上游餐饮,药品,服装等业务的快递业务发送到社会化小件配送服务,然后建立快递,快递,国际快递等业务部门,终于回到了仓库。分销与运输一体化的老路正在努力成为中国一流的快递服务提供商和渠道服务提供商。 ZJS发送的业务中的几个变化只是使用两个杯子互相倾倒,这只会损失金钱并且难以实现盈利。这并不专注于一种业务发展,而且到处播种的行为,最终只能是“篮子是空水”。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ZJS已经建立起来组织和管理物流和配送的各个方面,并强烈欢迎其他特许经营者的参与。这种自营和特许经营体系的混合发展形式在通达和顺丰等企业发展黄金。这个时期似乎有点弱。一方面,它给送货上门的规则和制度造成了混乱,另一方面也给快递店的传播带来了各种障碍。
二,资金问题: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自ZJS成立以来,资金短缺。有必要知道它能够通过投资日本公司来扩展其业务。后来,由于几个骨干的离开,送货上门再次陷入困境。这一次,乌梅集团的引入解决了“危机”。
然而,很多时候遇到资金瓶颈,ZJS的创始人陈平只能想到上市融资,但ZJS发出的两个上市融资计划也遇到了各种障碍,最终所有的努力都被取消了。可以说,一旦资本危机发生,它只会依靠董事会来解决问题。唯一的融资渠道只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业务的扩张。
三,服务问题: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快递业可以说是一种服务业。然后,用户的满意度实际上是由于企业的服务质量。如果企业的服务质量良好,它将吸引用户,因此可以提高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
根据国家邮政局2017年6月对快递公司的消费者投诉,ZJS排在第三位。 6月份的有效上诉率为10.77%,其中3.17%是由于快递延迟造成的,2.74%是因为丢失或丢失。它占了4.57%,并且去年的投诉率上升了。这意味着ZJS提供的服务质量没有得到改善,但它变得越来越糟。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ZJS的声誉,从而降低用户的认知度,导致用户流失,甚至可能降低其营业额。 。
总之,如果送货上门一直依赖于公众眼中的“负面新闻”,那么它离死亡并不远。然而,送货上门并没有放弃改革,最近新的零售业很热,这催生了“及时”的地盘,所以送货上门作为快递业“老一代”,你能不能借机翻身?
“即时配”盛行,能否助力宅急送翻身?
自新零售诞生以来,“分钟”已成为传统快递的新品种。换句话说,传统快递目前正站在即时交付的空中接口上。作为快递行业的资深人士,ZJS也加入了即时比赛的团队。虽然即时比赛已经成为新零售业的宠儿,但是它可以成为缓解家庭疲劳的良药吗?我们还不得而知。
据搜狐网报道,今年8月,送货上门已送到同一城市,并在同一天送达。根据送货上门的介绍,该产品的设计重量不到10KG,10公里以内,交货时间在3-4小时之间。服务范围支持文件,账单,服装,礼品,鲜花蛋糕,水果新鲜和生活。提供各种物品,如用品。
此外,据报道,ZJS推出了“预定位即时配送”产品,主要服务于“天猫超市1小时”,并在22个城市建立了1000多个前期位置。
此外,搜狐网还报道,送货上门于2018年5月送到水果和水果的合作伙伴处 - —新生活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宣布将继续深化全国便民网“1小时”的合作。据了解,目前,西安,上海等20多个城市开展了鲜活生活和送货上门业务。
ZJS最近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及时”的大动作,表明它一直在抓住这个商机,通过缩短交付时间来提高分销效率并降低分销成本,从而改善用户体验和企业。利润率。
然而,目前,不仅是实时分销业务的送货上门服务。可以说,快递行业几乎所有公司都已进入即时匹配领域。例如,SF已在同一城市推出三种即时交付产品,即时交付和夜间交付;圆通已经“安排在实时分销领域”;云达和中通也开通了“云交付”。 ,< ;; City Express”服务。
相比之下,将送货上门送到即时匹配领域的速度似乎较慢,并且这种场景在进入电子商务时期时有点像一点点。回到上帝之后,其他公司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规划。生意,那么这一次,送货上门可能是后来者?
事实上,在此之前,ZJS已经参与了同样的城市分销业务。早在O2O炙手可热的时候,ZJS已经与华联和其他快餐店一起携手,并推出了“及时”配送服务。但即便如此,送货上门也没有继续深化即时匹配领域。如今,即时空气分配即将来临。送货上门只能找到一种方式来拥抱天猫的大腿,但它可能不会改变其市场份额。
根据Bida Consulting《2017年度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研究报告》,在2017年中国即时交付平台的订单份额中,蜂鸟分布排名第一,占28.9%,新达达排名第二,占26.2%,美国集团排名第三。占21.6%。作为即时交付的直接参与者,Hummingbird Distribution,New Dada和Meituan Takeaways都是三个。换句话说,留给其他平台的市场份额仅为23.3%。在这种模式下,送货上门很有可能成为大巨头竞争跑道的伴侣,而送货上门则依靠即时匹配,这是非常困难的。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需要强化自己。毕竟,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力量的较量。我们必须知道,目前的送货上门不再是快递行业的第一梯队,而且由于它没有根深蒂固的领域,因此很难在快递行业制造标志。而这次在即时空中配送面前,送货上门真的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吗?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